 |
|
 |
 |
潢川縣開元花卉集團
聯(lián)系人:吳耀鋒(經(jīng)營部)
手 機:13723108866
電 話:0376-3190038
傳 真:0376-3190038
網(wǎng) 址:www.jaykk.com
地 址:潢川縣潢卜路開元花卉集團辦公樓(距縣城2公里路西)
|
 |
|
 |
馬褂木 |
又名:鵝掌楸
Liriodendron chinense(Hemsi.) Sargent
木蘭科 Magnoliaceae
落葉大喬木,高達40m,胸徑1m以上。葉片馬褂形;ū黄9,排成3輪,外輪萼片狀,內(nèi)2輪花瓣狀,黃綠色,近基部處有6-8條黃色條紋。孑遺種。第四紀冰川期以后鵝掌楸屬僅在中國和北美各存1種。中國種以葉形而得名。零星分布于長江流域以南的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浙江、福建、四川、廣西、貴州、云南、陜西。零星生于海拔900-1800m處溫涼濕潤的山地闊葉林中,野生植株已不多見。越南北部也有分布。國家二級保護稀有種。
基本資料
【學名】Liriodendron chinense (Hemsl.) Sarg.
【英文名】Chinese tulip tree
【別名】馬褂木,雙飄樹
【分類】木蘭科(Magnoliaceae),鵝掌楸屬
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國務院1999年8月4日批準)
木蘭科為古老被子植物,本屬在中生代白堊紀中期--第三紀早-中期分布于北半球緯度較高的北歐、格陵蘭和阿拉斯加等地。到了新生代第三紀,廣泛分布在歐亞大陸和北美洲,第四紀冰川以后僅在我國的南方和美國的東南部有分布(同屬的兩個種),成為孑遺植物。
因此,鵝掌楸和北美鵝掌楸都是十分古老的樹種,它們對于研究東亞植物區(qū)系和北美植物區(qū)系的關系,對于探討北半球地質(zhì)和氣候的變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形態(tài)】落葉喬木,樹高達40米,胸徑1米以上。葉互生,長4一18厘米,寬5—19厘米,每邊常有2裂片,背面粉白色;葉柄長4—8厘米。葉形如馬褂──葉片的頂部平截,猶如馬褂的下擺;葉片的兩側平滑或略微彎曲,好像馬褂的兩腰;葉片的兩側端向外突出,仿佛是馬褂伸出的兩只袖子。故鵝掌楸又叫馬褂木;▎紊,花被片9枚,外輪3片萼狀,綠色,內(nèi)二輪花瓣狀黃綠色,基部有黃色條紋,形似郁金香。因此,它的英文名稱是“Chinese Tulip Tree”,譯成中文就是“中國的郁金香樹”。雄蕊多數(shù),雌蕊多數(shù)。聚合果紡錘形,長6-8厘米,直徑1.5-2厘米。小堅果有翅,連翅長2.5-3.5厘米。
【栽培要點】
栽培土質(zhì)以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和微酸性 土壤為宜,喜溫暖濕潤和陽光充足的環(huán)境。耐寒、耐半陰,不耐干旱和水濕,生長適溫15?25攝氏度,冬季能耐?17攝氏度低溫。
【用途】
是一種非常珍貴的盆景觀賞植物,十分稀少。
對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有抗性,可在大氣污染較嚴重的地區(qū)栽植。
樹皮入藥,祛風濕。
物種保護
【保護級別】屬國家二級 保護植物。
【分布】鵝掌楸主要生長在長江流域以南,其分布區(qū)東起浙江省青天縣,向西直至云南省金平縣,北界為陜西省紫陽縣,向南也至云南省金平縣,再向南一直可延伸到越南北部。大多在海拔600-1500m之間的低山地零星生長。據(jù)調(diào)查我國的11個省84個縣有鵝掌楸自然分布,包括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廣西、陜西、四川、貴州、云南等,但一般東部、中南部較分散,而西部相對較集中。
鵝掌楸和雜交鵝掌楸先后栽種到河南、湖北、湖南、山東、陜西、北京等省市部分地區(qū),普遍生長良好。如河南商城縣引種栽植的鵝掌楸,25年生樹高已達25m,胸徑35cm,西安植物園引種的鵝掌楸,3年生樹高為2.55m,地徑3.6cm,并能安全越冬;湖南省漢壽縣從南京林業(yè)大學引種的雜種鵝掌楸7個家系,生長良好,10年生平均樹高達15.01-15.42m,平均胸徑24.73-26.65cm,單株平均材積為0.3374-0.4069立方米;北京植物園和中國林科院內(nèi)早期引種的雜種鵝掌楸,不僅生長較好,而且已正常開花。以上都表明鵝掌楸和雜種鵝掌楸適合額栽種的范圍較廣,已遠遠超出羅勒原有自然分布區(qū)。
【瀕危原因】鵝掌楸在自然條件下,種子飽滿率一般不到15%,而種子發(fā)芽率僅在5%以下,造成這種低結實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鵝掌楸為蟲媒花植物,但花色單調(diào),花瓣為綠色,缺乏對多數(shù)昆蟲的招引力,花期又一般多在4-5月份,正值長江流域多雨季節(jié),氣溫變化較大,偶遇低溫,妨礙了昆蟲正;顒樱蚨渤S绊懟ǚ鄣膫鞑ズ褪芫,降低了天然的結實率。樊汝文、尹增芳、周堅等系統(tǒng)觀察了鵝掌楸的花芽分化以及果實成熟達到整個發(fā)育過程。鵝掌楸屬雌雄同株同花,通常雌蕊早熟于花瓣展開之前,而這時雄蕊尚未成熟,存在自花授粉隔離機制;花瓣展開后,柱頭又很快變褐,可受氣極短,雌雄配子敗育現(xiàn)象普遍存在,且存在花粉管生長受阻,胚和胚乳發(fā)育不協(xié)調(diào)等現(xiàn)象。故生殖生物學障礙是導致鵝掌楸結實率低而瀕危的主要原因。
除上述由于花部構造特化和受精過程的遺傳障礙而大大地降低天然結實率外,現(xiàn)存種群達到規(guī)模極小,資源配置不合理,長期異交繁殖在基因庫中必然積累大量隱性有害基因,居群內(nèi)個體間近交系數(shù)增大,而發(fā)生自交,遺傳漂變等也影響種群生存能力。又根據(jù)Parkws和Wendel對來自安徽、江西鵝掌楸種子同功酶分析,我國鵝掌楸遺傳多樣性水平低于北美鵝掌楸。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自然結實率。
再從生態(tài)角度分析,賀善安等認為原由適生環(huán)境已遭嚴重破壞,鵝掌楸長期處于非適宜生境中,也是導致該物種趨向瀕危的原因之一。
【保護措施】朱曉琴等認為鵝掌楸種群大多處于不利的生境,但仍具有較高水平遺傳多樣性,對一個具有復雜遺傳結構的瀕危物種的保護應采取綜合措施。首先要制止亂砍亂伐,努力保存現(xiàn)有的居群和個體,在原地保護基礎上,創(chuàng)造一個較適宜的生境。還可認為遷地創(chuàng)造大居群、大空間,給該物種提供基因交流和重組條件,組織目前各孤立小居群由于遺傳漂變以及近親交配而 引起的遺傳多樣性降低。王章榮還認為中國鵝掌楸基因資源的保護應以遷地保存為主,建議在我國的華東,中南和西南選擇適宜地點,分別建立基因庫,保存我國現(xiàn)有自然資源,同時選擇優(yōu)良種群,人為促進天然更新措施,進行就地保存。還應開展種群間的交配,促進基因交流,拓寬該樹種的遺傳基礎。
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有北美鵝掌楸引種栽植在我國的南京、昆明、青島、廬山、杭州、上海等地,但數(shù)量極少。1991年鵝掌楸作為世行貸款國家造林項目闊葉樹課題的主要樹種,中國首次有規(guī)模引種多個北美鵝掌楸南部種源,并開展了全分布區(qū)的地理種源試驗。根據(jù)李健民等報道,北美鵝掌楸種源在福建邵武試驗點試驗結果,北美鵝掌楸根系不發(fā)達,人工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都不高,造林后植株死亡率都高于我國鵝掌楸,大面積造林總是難以成功。他們認為引種北美鵝掌楸的目的在于豐富種間雜交育種資源,而不在于豐富本地區(qū)的造林樹種,在引種5個北美鵝掌楸參試種源中,來自較內(nèi)陸的密蘇里(Missouri)種源表現(xiàn)最好,可用作種間雜交育種的親本種群。
【雜交育種】1963年,我國已故著名育種學家葉培忠教授利用20世紀30年代從北美引種在南京明孝陵的一株北美鵝掌楸與中國馬褂木雜交獲得成功,此后的30多年,經(jīng)幾代人的努力證實,北美鵝掌楸與中國馬褂木雜交親和性,雜種鵝掌楸具有較強的雜種優(yōu)勢,除保留了親本葉形奇特、花期長、凋落物無污染等優(yōu)點外,還具有比親和葉更大、花色更艷麗、速生、抗逆性強、適應范圍更廣,幾乎無病蟲害等優(yōu)良性狀,是極佳的園林綠化樹種。同時也是制漿造紙、膠合板和其他工業(yè)用材的優(yōu)良用材樹種。雜種鵝掌楸已在我國福建、浙江、江蘇、湖南、湖北、河南、山東、陜西、北京等地試種,表現(xiàn)較強適應性。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環(huán)境的綠化美化,特別北京市申奧成功,預計近幾年需求量將會劇增,現(xiàn)供需矛盾已很突出,供不應求,缺口較大。
但由于雜種鵝掌楸雜交制種親本材料的局限,加上人工雜交結實率較低(僅30%左右),扦插等無性繁育技術尚不成熟,組培技術仍處于試驗階段等,雜種鵝掌楸的產(chǎn)業(yè)化進程受到遏制。解決以上總是刻不容緩,加快發(fā)展雜種鵝掌楸是園林綠化和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需要,是市場的需要,也是保護瀕危中國鵝掌楸遺傳資源的需要,是具有廣闊發(fā)展前景的事業(yè)。 |
|